“以你的身高外形,很难成为出色的钳工。”方文墨刚成为钳工时,航空工业沈阳飞机制造厂(以下简称“沈飞”)的老师傅们望着他直摇头。
身高1.88米,体重近200斤,和以往精瘦的钳工形象相比,略显另类。不服气的他硬是憋着一口气,练成了全国技术能手、航空工业首席技能专家,还成为“罗阳青年突击队”首批队员。
去年11月12日,习给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飞“罗阳青年突击队”队员们回信:“你们以罗阳同志为榜样,扎根航空装备研制一线,在急难险重任务中携手拼搏奉献,这种团结奋斗的精神非常可贵。”
被誉为“战机打磨师”的方文墨近日在接受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专访时说:“我们的工作是‘一手托着国家财产,一手托着战友生命’,这不仅是一分荣耀,更是一种责任。”
沈飞被誉为“中国歼击机摇篮”。方文墨的姥姥姥爷、爸爸和妈妈都是沈飞的职工。从小生活在沈飞大院里,每当看到一架架飞机呼啸升空,他都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梦想——亲手造飞机。
从小,方文墨就表现出了自己的天赋,父母看他喜爱这一行,就告诉他:“拥有一技之长和考大学是一样的,每个领域都能成才。”那时,沈飞大院里的孩子大多计划报考技工学校,他也一样。
2000年,方文墨如愿考入了沈飞高级技工学校钳焊专业。几年学下来,他总是名列前茅。那时,技校毕业的学生能够享受分配工作的待遇,第一名还有优先选择权。
可没想到,毕业那年,他却与梦想擦肩而过。当年恰逢机构改革,军品公司并没有招人。拿着班级第一名的成绩,他被分配到了沈飞民品公司,加工卷烟机的零件。
“对于18岁的我来说,感觉天都要塌了。”方文墨坦言,当时没有办法排解心中的郁闷情绪,他哭了很久。妈妈安慰他说:“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,关键在你年轻的时候,一定要学好一门手艺。”
新员工进厂,公司会安排德才兼备的老师傅带他们。巧的是,方文墨的师傅是当时厂里的劳动模范、技术“大拿”,他也告诉方文墨:“你是学校的第一名,只要好好干,以后也还会是第一名。”
方文墨每天跟着师傅一边学习理论知识,一边进行实操训练。他发现,自己在技校练就了很强的实操能力,但阅读图纸的能力还不够,“还是书本读得少了”。他晚上回到家,总要翻出学校发的课本继续学习。
“遇到师傅讲的与课本内容不同的,第二天我还会带着问题去请教师傅。这样又促使我师傅回去学习了。”方文墨还把家里的阳台改造成了技术练功房,下班后继续苦练技术。
没想到,3个月之后,赶上卷烟机厂改革,公司开始承担部分军机零部件生产了。方文墨笑称,“我还是要造飞机,这次看到圆梦的希望了”。
方文墨回忆说:“那时候十八九岁,我每天晚上都工作到12点多,骑自行车回家,第二天一早7点半继续上班,一心练技术,干劲儿十足。”
沈飞公司年年都会举行技能大赛,师傅和父母都鼓励方文墨报名参赛。他自己却不敢,“要跟沈飞公司所有的老师傅比技能呀!”但他的成绩让所有人惊讶了,那一年,他夺得了第一名。
“我的信心爆棚了,19岁天不怕地不怕,接下来还要代表公司参加沈阳市的技能大赛。”方文墨说,参加完沈阳市的比赛后,才了解什么叫作天外有天人外有人,“那时以为做得最精细的活应该是机器做的,但我从头到尾看着这位师傅手工加工,真的太精细完美了。再看看我自己做的,太砢碜了”。
他想拜这位师傅为师,“把自己的技能水平再提高一下”。后来,这位师傅真的成了方文墨的老师,直到现在。
尽管在工业自动化时代,大多数零件都可以机器生产了,但有些战机零件因为数量少、加工精度高、难度大,仍然有必要进行手工打磨。这些零部件的精度,远比民品加工要高得多。
“一代人才、一代技术、一代产品,我们现在练习的精度都在为下一代产品做储备。”这些年来,航空工业沈飞研制生产的多型号歼击机列装部队,成为航空武器装备中的撒手锏。
“我就是一颗被钉在了航母舰载机上的不锈钢的大号螺丝钉。”方文墨说,钳工是机械领域加工中唯一还用手工加工的工种,锉、钻、锯、錾、钣、铆、钳、修、研、配,靠的都是手艺。
方文墨说,对零部件的加工流程,惯常都是首先进行数控加工,钳工再研究琢磨怎么继续打磨,“这样的处理速度太慢了,我自己独创了‘文墨精度’,先用锉刀进行反复修正,再去加工零部件”。
这一练,就是10年。“精密工艺流程,是靠着平时的勤学苦练,掌握一定的肌肉记忆后才能完成,我们把这项技能叫作‘人刀合一’。”方文墨创造出的“文墨精度”成为当时我国国产航空器零部件加工的极限精度。
在很多人看来,钳工岗位枯燥乏味,但方文墨并不这样认为。“每天工作的时候,我一直想着追求精度的不断突破,哪怕是再缩小到零点零零几,我都很开心了。或者琢磨着这个零部件能否用别的方法加工,再提升一下速率。把每天的工作都当作新事物去看,有自己的创新,有自己的想法,然后去尝试,这样的一个过程很有意思,一点儿都不枯燥。”
遇到用着不顺手的工具,方文墨也会自己进行工具改造。“手巧不如家什妙,就和加工零件的创新一样,每天尝试用不同的工具量具去干活,从实践中、从具体工作发现一些问题,然后处理问题。”
他的工具台上有一个造型独特的精度测量仪,灵活的小型机械臂使测量更简便,精度也大幅度提高。这个发明不仅获得了国家专利,还在沈飞公司广泛推广使用。据统计,方文墨自行制作的刀、量、夹具100余把(件),改进刀、量、夹具近200把(件),改进工艺方法60项,改进设备两项。
2013年,29岁的方文墨成为航空工业最年轻的首席技能专家,还被正式调入军品公司。公司以他的名字命名成立了“方文墨班”,这让方文墨感到身上的担子更重了。
“班里都是90后孩子,该怎样让他们爱上很枯燥乏味的钳工工作,当时是我作为新班长的头等大事。”在他看来,这群90后钳工与他不同的是,他们懂得3D打印、激光加工等新技术,但缺乏的是工匠精神。
方文墨常说,精度决定高度。他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徒弟们,“就像饭是一口一口吃的一样,技能是用时间一点一滴练出来的。或许说你今天超越我是不可能,但每天都努力的线年后,你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”。在他看来,这些年轻人是大国工匠的未来。
他要求徒弟们把每一个工件的打磨都按照考试去做,一有时间,他还会在下班后和周末陪着大家一起练。让方文墨骄傲的是,自己练出“文墨精度”用了10年,徒弟们在他的指导下两三年就练出来了。如今,“方文墨班”的16人中,已经有了3名全国技能冠军,21人次获得省市冠军,高技能的接力棒正在从80后向90后、00后传递。
“航空人常说,空中没有停车场,试飞没有后悔药。”在公司里,“方文墨班”还成了生产线”。飞机是高精尖产品的组合体,哪怕有一个小螺丝钉出现了状况,都运转不起来。装配工艺流程中,出现各种技术瓶颈的状况也时有发生。
“以前为了磨炼技术,我们自己会去找技术瓶颈进行研究,帮助处理问题。一来二去,我们就有了‘110’和‘120’的称号了,之后只要生产线上出现了故障,领导就会联系到我,我会带着徒弟去现场把故障排除掉。”
如今,他的徒弟们也陆续加入“罗阳青年突击队”。“把产品当作工艺品去对待,把职业当作事业去看待,把小事做到极致,每一个人都会成为大国工匠。我们要把‘罗阳精神’和‘航空精神’一代代传递下去。”方文墨说。